人口老龄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人口老龄化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对教育结构、教育发展重心、教育质量和教育内容产生重大影响,深层次的影响就是对教育体制,特别是办学体制的影响。
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现行教育体系将面临结构性调整。从以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格局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老年教育并驾齐驱的格局发展。
对教育重心的影响
除了对新增人口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之外,教育事业的重心将是职业技术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特别是针对大龄劳动力和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在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上。这种矛盾,要求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国家竞争力,从而满足我国老龄社会高人口抚养比的需要。
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应对人口老龄化实践,对教育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在改革课程体系和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使人口老龄化基本国情教育和老年期生活知识性教育系统化,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的人才。
对教育体制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推动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改善目前资源不足、民办教育发展滞后等问题。
据欧联网援引欧联通讯社报道,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老龄化问题调查分析报告指出,意大利已迈入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行列。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意大利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
据报道,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新生婴儿数量为458151人;2018年,新生婴儿数量已下降为439747人,创下了近18年以来全国出生率历史新低。而在此期间,意大利人的寿命却在不断增加,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0.8岁,女性则高达85.2岁。
报告指出,2018年,意大利自然死亡人数为633133人。社会出生率下降,以及寿命的持续增长,使意大利人口年龄中位数居于世界首位。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社会人口年鉴显示,近年来,意大利单身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社会已婚家庭正在逐步递减。2018年,意大利社会家庭数量为2570万,其中单身家庭为33%。在社会已婚家庭中,仅有33.2%的夫妇育有子女,较1997至1998年减少了11.5%。
2018年,意大利人的离婚率和结婚率,双双创下了历史新低。2017年,意大利新婚夫妇为191287对,较上一年度减少了1.2万对;离异家庭从2016年的99611个减少到了98461个。
报告还称,意大利的堕胎率为欧盟成员国中最低,在15至49岁女性中的堕胎率不足6‰。
5月29日,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经验交流暨专题调研活动召开。本次活动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由四川省发改委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相关部门人员,金融机构,企业代表等400多人参加了活动。
推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也将近1.6亿,占11.4%。面对这一趋势,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这就需要创新发展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
什么是普惠养老服务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进行了阐释:这是在基本养老服务以外,面向广大老年人的、靠市场供给、由政策引导的一种服务。推动城企联动,则是要解决城市养老服务需求买不到、买不起、买不好、买不安的问题。
“这项政策具有政府支持、社会运营、价格合理、契约精神四个特点。”该负责人谈道,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阶段目标是到2022年,形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参加城市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医养深度融合,力争实现“三提升、两下降、一满意”,其中,“三提升”是普惠性养老床位数量明显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两下降”是通过土地、金融等多种政策组合支持,推动企业建设运营成本下降,服务价格下降;“一满意”是让更多老年人受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王谈凌为金融机构及各省市企业代表等参会人员解读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清单。
政策包括设置专门的养老用地类别,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依法简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办申报程序,支持合作企业在合作区域内开展连锁化、专业化服务。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等16个必选项。
另外,还设置将养老机构提供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纳入补贴范围。参照本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对在养老机构从事一线护理服务的人员给予岗位补贴和培训教育经费支持。鼓励企业建立城市康养产业发展基金或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建设养老设施、购置设备和收购改造社会闲置资源等27个自选项。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和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呢?
该负责人解释,凡是对养老服务具有明确的需求,对发展养老服务市场有积极性,以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为最终目标的城市均可以参与。对企业来讲,服务型企业、投资型企业都可自愿参与。
成都市已启动第二批项目推荐申报
本次活动为何会走进蓉城呢?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是全国同类城市中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养老服务业发展有思路、有特点、有成效,同时成都也是首批试点签约城市,在专项行动方面有先行经验可以供其他兄弟城市参考。
据了解,今年,全国已有64个城市加入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成都便是其中之一。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当前成都市的普惠养老发展情况,以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为契机,成都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推动了一批项目落地。
“成都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315万,老龄化率21.34%;65岁以上老年人口210.18万,占总人口的14.24%。”该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目前,成都市建有养老机构520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307家,社区养老院200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1家,养老床位达12.3万张(含筹建);建有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21个,覆盖94%的城市社区和50%的农村社区。
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是加强城市养老院建设,持续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具体体现,也是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创新举措。今年2月,成都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成都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聚焦大城市养老难题,紧紧围绕普惠养老着力健全养老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该负责人说,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启动实施后,成都市制定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支持政策清单》等系列政策,着力推动项目落地。
据了解,目前,首批签约的“万瑞健康养老中心”和“天佑怡苑居”两个项目已顺利启动实施,在建床位1240张, 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项目建成后,企业将按约定以略高于市级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4月,启动第二批储备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成都市推荐了万瑞健康养老中心(二期)等17个在建和2020年拟建项目,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二期项目等13个后续筹备养老项目,17个在建和2020年拟建项目预计投资7.8亿元,建设养老床位4694张,13个后续筹备项目预计投资6亿元,建设养老床位2835张。
下一步,成都市将积极探索、学习借鉴普惠养老先进做法,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建立长效推进机制,激发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活力,实现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三提升两下降一满意”的发展目标,力争让全市300万老年人享有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人社部发〔2020〕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
为有效应对国内外疫情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对就业的影响,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稳就业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决贯彻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强化底线思维,注重精准施策,坚持援企、稳岗、扩就业、保民生并举,用足用好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大力实施稳岗返还、以工代训,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努力保持就业局势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政策举措
(一)加大稳岗返还力度。加快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支持参保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其中,对中小微企业,2020年12月31日前返还标准最高可提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提高返还标准后,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要尽快补发2020年度返还资金。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标准可按不超过6个月的当地月人均失业保险金和参保职工人数确定,或按不超过3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确定。实施企业稳岗返还的统筹地区上年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应具备12个月以上备付能力,实施困难企业稳岗返还的统筹地区备付能力应达到24个月以上,对于备付能力不足的统筹地区,要充分发挥省级调剂金作用,帮助当地实施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尽可能让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政策支持。
(二)拓宽以工代训范围。
支持企业面向新吸纳劳动者开展以工代训,扩岗位、扩就业。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根据吸纳人数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
支持困难企业开展以工代训,稳岗位、保生活。对受疫情影响出现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组织职工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根据组织以工代训人数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
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补贴范围扩展到各类企业。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开展以工代训、职工生活补助等支出。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应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供以工代训人员花名册、当月发放工资银行对账单(其中停工停产企业需提供上一季度发放工资银行对账单)。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通过后,按规定每月将补贴资金支付到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确定,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所需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中列支。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受理期限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原有以工代训政策执行期限不变。
三、工作要求
(一)优化经办服务。各地要梳理发布专项支持计划的政策清单、申办流程、补贴标准、服务机构及联系方式、监督投诉电话等,结合本地区重点关注企业清单宣介政策、了解困难、做好帮扶。要精简申领证明材料,对同一企业同时申请多项政策的推行“打包”办理,不得要求重复提交材料。对稳岗返还政策,稳岗返还金额可依据征缴机构提供的上年度缴费记录按规定确定,不再要求提供职工花名册、工资表等;“生产经营活动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审核可采用企业承诺方式。要提高审核发放效率,做到随报随审,不得设定集中申报期和资金拨付期。要加快建立补贴资金网上申领渠道,推广“不见面”服务,努力实现补贴受理审核发放全程网办。
(二)强化资金保障监管。各地要加大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保障力度,确保政策落实。要按月监测失业保险基金运行状况,加强情况预判和适时调控,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和安全可持续。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监管机制,向社会公示享受政策的单位、额度等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对违规使用、骗取套取资金的要依法依规严惩,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是当前稳就业、促就业、防失业的重要抓手,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就业工作需要,细化实化稳岗返还、以工代训政策,合理确定政策享受对象,明确操作流程和补贴标准。要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将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情况纳入技能提升行动统计范围,按月上报政策落实情况。要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及时向社会宣传专项支持计划政策举措、进展成效。专项支持计划实施情况将作为本年度稳就业工作相关督查、技能提升行动落实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地实施专项支持计划的有关情况及工作中发现的困难问题,要及时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2020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