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深度人口老龄化下的五大预警
作者:暂无 来源:老龄研究中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老年赡养比约为8: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比例将迅速降为5:1,2030年为3.5:1;2050年为2:1,老年赡养负担接近德国和日本,较英国和美国严重。  如果老年人口持续低收入和低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将因缺乏购买力而停滞,产业结构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将难
全文: 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老年赡养比约为8: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比例将迅速降为5:1,2030年为3.5:1;2050年为2:1,老年赡养负担接近德国和日本,较英国和美
医养结合满足老年人口健康需求
作者:暂无 来源:老龄研究中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无论建立哪种养老模式或处于医疗、养老产业链上的哪个部门,在顶层设计和推动养老举措时首先要了解老年人口健康需求,围绕老年的现实健康需求才能真正把改善老年健康工作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社会广大家庭和政府的养老负担。  目前就整个社会而言,大多地区老年保健医学体系仍停留在
全文: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无论建立哪种养老模式或处于医疗、养老产业链上的哪个部门,在顶层设计和推动养老举措时首先要了解老年人口健康需求,围绕老年的现实健康需求才能真正把改善老年健康工作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社会广大家庭和政府的养老负担。

  目前就整个社会而言,大多地区老年保健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纯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养老机构鱼目混珠,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全科医护人员系统规范的多学科培训体系和准入、考核标准。大多数临床医生对老年综合评估、全面护理理念认识不足,而全科医生缺少老年慢性和失能防治的专业知识。

  为了切实解决“与时俱进”的老年健康需求,建议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呼吁国家加强老年医学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建设的投入。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与养老、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二是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等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三是以老年协会为平台,推动老年医务工作者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维护老年健康工作。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


老龄化社会的后果及建构积极老龄化社会的途径
作者:暂无 来源:老龄研究中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在席卷全球的人口老龄化“银发浪潮”扑面而来之时,人口老龄化对人口自身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决不亚于人口膨胀,由此引发的种种议论与纷争可谓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然而,究竟什么是老龄化?我们对所谓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本身及其后果又有多少认知?如何正确看待老龄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本文从探讨老龄化的
全文:,但老年人口比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李心海,2008)   (三)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   1、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
养老保险如何全国统筹?
作者:暂无 来源:老龄研究中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养老的全国统筹并非易事。宏观来看,最直接的冲突来自两方面:第一是区域之间的冲突,第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  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人保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争取在2015年提出职工基础养老保险金全国统筹的方案。  养老保险统筹有两方面冲突  自企业养老保险改制以来,现行养老体制
全文:

    养老的全国统筹并非易事。宏观来看,最直接的冲突来自两方面:第一是区域之间的冲突,第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

  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人保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争取在2015年提出职工基础养老保险金全国统筹的方案。

  养老保险统筹有两方面冲突

  自企业养老保险改制以来,现行养老体制已经弊病丛生,如统筹层次过低及接续转移的落后,造成养老画地为牢,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口流动背景下,造成区域间养老基金收入苦乐不均:沪粤浙闽等地作为人口流入地,缴费的在职职工数量充沛,这一比值广东高达9,浙江和福建也有5。相比之下,吉林和黑龙江,这一数值只有1.691.52,支付危机一触即发。

  然而,养老的全国统筹并非易事。宏观来看,最直接的冲突来自两方面:第一,区域之间的冲突,全国统筹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将广东赢余的养老基金投放到养老基金处于亏空状态的黑龙江,这势必引发广东的反弹;第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冲突。全国统筹的实际是中央要掌握一部分基金,对各地养老基金的管理收权,在区域之间调剂使用,显然并非易事。

  养老统筹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就具体方案而言,养老全国统筹的关键主要在于两个层面:全国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和全国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标准。理论上讲,全国统筹基金的来源有三种思路:第一,中央全额出资,资金来自中央财政及央企股权、收益的划拨,现有地方统筹基金仍归地方使用;第二,地方统筹账户以后全部上缴中央,以此组建全国统筹基金的征缴收入;第三,部分来自中央,地方也将统筹的一部分上缴中央。

  从现实考虑,任何一级地方政府获得了现有统筹基金的征缴与支出权限时,都没有意愿将其主动上缴给上一级政府。而中央全额出资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如果不依靠地方的统筹账户征缴,光靠中央财政和央企权益划拨,明显不现实。

  在基金支出方面,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标准是全国均一,还是要照顾各地消费水平的差异?如或中央全额出资,那当然是全国均一更合适。但上文所述,地方将统筹账户的一定比例上缴中央,和中央出资共同组建全国统筹基金,是更可行的方案,那就应该照顾到区域之间的缴费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多缴多得。

  当然,在厘清中央与地方在全国统筹基金的责任之前,还有两个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养老全国统筹之前,需要在各省份完成省级统筹。第二,如何处理个人账户。随着未来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放缓,做实个人账户更加不可能,是取消个人账户,还是全面实施个人账户名义制(只记账不积累),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影响养老全国统筹的方案设计。


人社部前副部长: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不降退休待遇
作者:暂无 来源:老龄研究中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养老并轨的真意在于,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保障取向,使各类群体获得积极正确的保障预期  “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问题,近期文件就要印发,印发后还要召开会议部署。”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这句话,在2014年年末引爆舆论热点,关于“养老并轨”的全民大讨论一路“延烧”至2015年。 
全文:

 养老并轨的真意在于,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保障取向,使各类群体获得积极正确的保障预期

  “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问题,近期文件就要印发,印发后还要召开会议部署。”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这句话,在2014年年末引爆舆论热点,关于“养老并轨”的全民大讨论一路“延烧”至2015年。

  20141228日,在就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接受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专题询问时,马凯表示,今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改革方案已拟定,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

  近年来,养老“双轨制”被频频吐槽、抱怨。社会的热切诉求得到了高层的积极回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养老保险改革并列、并行。20147月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至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已成定局,悬念仅在于“何时改、如何改”。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视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的“痛点”。撬动了这个“关窍”,与之相关的多项改革推进难度将大大削减。随着改革文件的印发和施行,不同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将实现“制度上的公平”,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将由原来的“碎片化”状态,迈向更为统一、完善的发展阶段。

  养老并轨待遇拉平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公务员总数达到708.9万人;目前,全国共有事业编制人员3153万人。合计接近3900万人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群体。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表示,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顶层设计,就是在进一步拓展社保覆盖面、完善增量改革的同时,深化存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使二者逐步并轨,最终形成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涉及这一重要敏感群体的改革,特别是养老保险这样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事项,往往改革阻力巨大。这一点,观察以往进展缓慢的改革试点便可明晰。此次改革消息一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关于自身待遇会不会降低、要不要考虑提前退休、改革能不能顺利推进等问题的猜测、议论此起彼伏。

  对此,时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早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关于“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专访时就已表示,“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据本刊了解,改革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原则,妥善处理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平稳衔接。对改革前已经退休的“老人”,继续按原来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保持已有待遇不降低。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实行新制度,建立新机制。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基本养老金中除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外,再加发过渡性养老金。同时建立职业年金,以更好地保证退休待遇。

  由此可见,“并轨”,并不意味着待遇水平的降低。同样,“并轨”也不等同于“制度融入”以及“各群体待遇拉平”。

  20147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明确表示,关于“养老并轨”,中央标准的提法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是说这个制度并到那个制度里面。总的方向是各类群体实行大体相同的基本制度模式,同样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从制度上实现公平,在规则上实现公平,不存在将哪类群体并入其他群体的设计,更不是把各类不同群体的待遇拉平。

  “养老并轨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并轨后,养老金发放的标准和规则是公平的,符合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表示。

  “养老并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过程中,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之一,体现着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志强说,此次改革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保障取向,使各类群体获得积极正确的保障预期。

  “一个统一、五个同步”难度隐现

  马凯表示,此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据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核心轮廓已经清晰。

  “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根据这个思路,改革后,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将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制度上的公平”,更撤消了三个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壁垒,保护了“流动者”的养老保障权益。

  “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其中,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既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更是为避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个群体的社保改革相互比照、难以单兵突进,为改革推进减少阻力。

  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可以有效保障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不降低,为改革的实施创造条件。

  由于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建立在工资基数的基础之上,因此养老保险制度与工资制度紧密挂钩。自2006年以来,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标准7年未曾调整,“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建立。若要启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的工资制度也须同步完善、彼此配套。

  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和计发办法密切相关。要实现“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和退休年龄更紧密挂钩”,即通俗意义上的“多缴多得”,就必须实行与缴费相联系的待遇计发办法,并由此形成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调整的正常增长机制。

  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施,也是试点地区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目的在于避免各地区之间由于改革时间表不同而互相攀比,延宕改革整体进程。

  受访专家表示,透过“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的基本思路,可以看出中央对于此项改革的决心之大,亦可预估出改革的难度之大。尤其是涉及新制度的设计、建立、完善,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仍待破解。

  特别是,如何缓解巨额历史欠账对于基金远期支付形成的持续性压力;改革初期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三个“基金池”是否要互联互通;基金如何避免“散、碎、零”,一举实现省级统筹;通过哪些手段避免贫困地区财政无力缴费,出现逃缴、少缴、欠缴现象;怎样提高基金的运营效率,让3900万人的养老钱保值增值;如何确保个人账户在设立之初就能做实而不成为空账;怎样逐步缩小与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之间的差距,弥合待遇鸿沟……其中的很多问题,既是新问题,也是老问题;既涉及新制度的建立,更触及原有制度的完善。

  “面对如此艰巨的改革,更要做好‘预期管理’。无论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对象,还是期待改革的一般公众,都要对改革的结果有个理性的认识,不能期望改革‘一步到位’”,曾多次参与养老保障课题研究的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关博博士表示。

  啃掉最硬的一块骨头

  “2014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硬骨头,其中就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这项改革既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等多项改革的连接点,也是这些改革难以推动的掣肘点,由此也成为了公认的改革硬骨头中最硬的一块。

  “在养老‘双轨制’下,拥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人虽然不用缴费便能享有较高的养老金,他们一旦失去编制就意味着‘从零开始’甚至‘老无所依’。编制所捆绑的巨大潜在利益,也导致优秀人才对于职业流动心存顾虑,而平庸之人则‘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表示,养老并轨将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缴费义务,促进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互通,有利于构建更加健康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2011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近5年的改革实践中,各方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和最大阻力所在。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流动的风险基本不存在了。”关博表示,“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第九项配套改革,养老并轨有利于打通社保制度碎片化所引发的分配不公,在减轻人才流动压力的同时,为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分类改革做好铺垫。”

  养老并轨对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辐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狠抓作风建设,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整饬“四风”,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队伍面貌为之一新。

  “养老并轨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包括党的领导干部在内的国家公职人员队伍的工作活力。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保体系,配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薪酬体制和多元的评价体系,使公务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为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增添内生动力。”蔡志强说。

  从全社会范围看,“并轨后,不同性质单位和各类岗位的基础养老金将趋同,待遇差别主要体现在与单位效益和个人绩效直接挂钩的职业年金。个人贡献的多少与将来的待遇产生关联,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胡颖廉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老并轨有利于在保障基础公平的前提下,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人社部:社会保险费率将适时下调 各国如何应对老龄化危机?
作者:暂无 来源:老龄研究中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社保费率适时下调】有观点认为我国社会保险费率目前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甚至是“全球第一”。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社会保险费率是指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占缴费工资的比例。我国城镇职工法定社会保险为5项,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其中前3项由企业
全文:危机?     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单位一般为20%左右,职工个人为8%,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20%;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单位为6%左右,职工个人为2%;失业保险费率,单位为2%,职工1%,农民工
王深远:牢记使命担当 争取更大作为
作者:暂无 来源:老龄研究中心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人口  科学研究  老龄  发展  中心 
描述:牢记使命担当争取更大作为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按照中心党委的统一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办“七一”专题党课,主要内容是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共同庆祝党的光辉节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中心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全文:

 牢记使命担当  争取更大作为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按照中心党委的统一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办“七一”专题党课,主要内容是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共同庆祝党的光辉节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中心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争取更大作为。下面,联系中心工作实际,我讲四点学习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同大家共勉。

一、守住初心,全面落实中央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号召。5月31日,中共中央在京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就告诉我们,大到一个政党,小至一个党组织和普通党员,都要经常回望,回望走过的过去,回望来时的选择,不忘本心、不忘初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按照中央要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确保这次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找差距,就是要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抓落实,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紧紧把握好这一总要求搞好主题教育,对于中心来讲,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今年是中心成立30周年。30年筚路蓝缕,3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中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的是什么,方法路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在30年积淀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形势任务要求,重整行装再出发,不负时代,不负期望,实现中心的发展和我们每个人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位老龄科研人面前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和老年人口大国,早在1989年,当时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为5.6%,在我国尚未进入老龄社会之时,党和国家就从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批准成立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足见中央的远见卓识和对老龄事业的重视,也足见党和国家对我们中心寄予的厚望。

对中心来讲,守初心,不仅要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初心,还要守老龄科研人“为党和国家分忧”、“为亿万老年人谋幸福”这样的初心;担使命,不仅要“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要担负繁荣老龄科学研究,力克重大老龄问题,为国家积极应对老龄社会贡献力量的使命。而找差距、抓落实,则要求在行动落实上做到自我加压,勇于付出,“举旗、搭台、聚力、出成果”,在应对新时代老龄社会问题中争取更大作为。

因此,搞好这次主题教育,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都不能浅尝辄止,学习学习文件,发发言,就完成了。更不能以忙于业务为借口,搞例外,搞特殊。中层以上人员首先是党员领导干部,其次才是业务人员。普通工作人员也不能特殊,首先是国家公职人员。我在动员会上重点强调,必须突出一个“实”字,必须带着问题深入思考。不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不从讲党性、讲政治的高度,没有国字头单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就不可能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就不可能像毕生心血筑“天眼”的南仁东、用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的屠呦呦那样,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勇攀高峰,干出让党和国家满意、让人民满意、让我们自己满意和欣慰的事业来。

南仁东、屠呦呦,除了工作忘我、无愧时代,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是对使命责任的勇于承担,是自我加压、自我启迪。作为中心和每一位老龄科研人,我认为我们和以上科学家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国家高度重视老龄问题,为我们潜心学习钻研提供了方向目标、提供了条件平台。因此,通过主题教育,我们必须从内心焕发出对老龄科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热切关注,并全身心投入。必须全面理解: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科学研究”的重要指示是对老龄科学领域做出的最高指示,是立足新时代向我们全体老龄科研工作者发出的总动员令和冲锋号。中心作为国家唯一政府举办的老龄科研机构,必须把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当作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把献身老龄科学研究当作崇高的政治荣耀,把投身党和国家重大老龄问题研究当作最高政治使命和责任。

中心能否发展,能否勇立潮头,能否在新时代有新所作为,能否不辜负党和国家以及中心全体员工的殷切希望和热切期盼,关键在班子,关键在中层干部,关键在科研骨干。因此,中心这次搞主题教育,标准要求更高、步骤更紧、落实更严,要站在党和国家发展老龄事业的高度,强化使命担当,强调思想和行动自觉,不折不扣、保质保量的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没有理由,没有借口,全体人员必须严格按要求参与学习、进行反思、查摆问题、不断提高,彻底实现深入内心、触动灵魂、并转化成奋发向上的科学力量。按照这一要求,就是全员、全程、全内容、全方位、全面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和态度问题,从根本上革除一切不利于推动科研事业发展、不利于中心全面建设、不利于维护中心和每个人利益的人和事。

二、坚定信念,勇担老龄科学研究新使命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在理想的召唤下,在信念的支撑下,中心走过了30年极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30年来,中心几代领导班子和同志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怀着对老龄科学研究事业的挚爱,艰苦创业,薪火相传,开创了中心今天的局面。一是奠定了中心在国内的影响,中心举办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陈丕显、顾秀莲等应邀出席。从成立之初,每年都着眼当时老龄形势选择几个重点研究领域,并提交由分量的成果,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二是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策略、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等一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为中央决策、政策制定和开展科学研究都奠定了基础作用。三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同联合国人口基金、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国际影响日益增强。正是这些成绩和成就的取得,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回顾中心的发展历程和我们来时的路,总结起来就是,中心所取得的一切,是几代中心人坚信理想信念的结果,坚信老龄科学研究一定大有作为、一定大有可为的结果,是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勇挑重任,积极投身的结果,是大家不计个人得失,肯于奉献付出的结果。中心是大家的中心,是全体中心人的中心,中心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总结成绩、回顾来时的路,是为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状态再出发。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高高举起中国老龄科学研究的大旗,勇敢承担和勇于履行老龄科学研究新的使命,实现新的光荣。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研究预测、分析解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社会的各种风险挑战,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和关注的大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牵动千家万户和亿万老年人敏感神经的重要事。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深,老龄人口总量庞大,老龄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别、地域差别、阶层差别大,人口老龄化与快速进行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叠加,给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在“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下,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重新审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是新时代要求重新审视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宣示,也是一个准确的科学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新时代里,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从急速增长期到稳定发展期,积极应对老龄社会问题,不单单是养老、老年服务、老年健康等具体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是系统的社会工程。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等高度来着眼思考人口老龄化问题,从“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定战略,为社会促发展”的影响角度,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更具开创性和自觉性,更加坚定我们有能力、有智慧实现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双重目标。

二是“新两步走”战略要求深刻揭示人口老龄化。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实施“新两步走”战略。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老年人口约为4.18 亿,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7%,老年人抚养比约为0.28;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3 亿,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34.10%,老年人抚养比约为0.46。着眼“新两步走”战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任务将更加艰巨和繁重,我们也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急速发展和增长期,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也将会更深刻、更全面和更持久。我们要根据这一新的历史性重大战略部署,分析未来这两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以及老龄社会的不同阶段特征,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给出深刻清晰的科学阐释,对未来老龄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重新做出战略性安排,确保老龄社会条件下满足全体老年人的新期待。

三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两大特征——更加广泛和更高要求。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其规模体量巨大,发展速度迅猛,地区差异显著,对未来我国发展的影响全面、深刻而持久。人口老龄化是否会演变成为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老龄社会的到来是否会引发社会活力乃至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科学应对的态度和方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对有效应对老龄社会做出新思考。如何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同步推进不同区域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保障,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老龄科学做出全面阐释和科学回答。

观察当代中国老龄问题,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中去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中心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老龄科学研究的国字头研究机构,必须勇担使命,主动服务和服从党和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需要,主动回应和解答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尚未充分暴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尚未充分显现、人口老龄化的深层原因尚未完全揭示、人口老龄化规律尚未充分认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念观念尚未完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尚未完成、各部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合力尚未形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艰巨性空前巨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怎样的视角、按照怎样的逻辑、架设怎样的平台,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引领老龄科学研究的方向,在奋力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做出属于我们的贡献,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回答和解决好的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

三、夯实基础,谋求老龄科学研究新突破

老龄科学研究涉及学科多,内容广泛,需要整合全国老龄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加强科学研究平台和数据调查采集平台建设,聚心聚识,聚智聚力,共同推动老龄科学研究创新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些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载体,在社会上和行业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中心广泛开展老龄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概括起来,中心已经形成五大平台。

一是学术成果展示平台。作为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中心定期出版发布“老龄蓝皮书”。经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8年5月,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了解新时期中国老年人生活面貌提供了最直观有效的数据。二是大型老年人状况调查平台。中心成立以来,组织实施和参与了一系列大型老年人状况调查。特别是2000年以来,每五年开展一次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已经上升为一项重大国情调查,为党中央、国务院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科学依据,是精准、全面开展政府决策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三是杂志平台。创刊于2013年的《老龄科学研究》杂志,是我国第一份老龄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杂志融学术性、政策性、应用性为一体,在一些重大选题策划、聚集优秀专家、参与国内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已经成为宣传、交流、传播、探讨老龄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四是信息服务实验平台。信息服务和实验平台虽然多是阶段性成果,还没有集成形成体系、但都有基础和基本发展设想,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如“老年人体工效学实验室”、“老年宜居实验室”“老龄即时调查在线系统”“数据云平台系统”“老年人口综合管理辅助决策平台”等,这些平台和系统建成后可为老年人体数据采集、老龄产品研发设计、老龄科研工作开展提供客观有效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老龄科学研究由社会科学领域向自然科学领域的有效拓展。五是会议平台。中心积极组织和参加“金砖国家老龄会议——老龄数据论坛”“海峡两岸老龄福祉研讨会”“老龄科技与智慧养老”等重要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致力于打造老龄科学研究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今年,中心已经做了安排,要在去年成功举办“新时代中国老龄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形成更加全面开放、更加丰富稳固的老龄科学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凝心聚力,踏实支点奋力跨越新台阶

今年对于中心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是窗口之年,也是中心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重整旗鼓的关键一年。概括起来,要抓好四件事。

第一,国字头站位,把全国性的平台搭起来。

中心走过了30年的历程,但没有形成基本和全国性的发展平台,既无法凝聚更多力量形成对国家重大老龄问题研究的合力,也制约了中心自身的发展。历史的责任落在了当下我们中心的肩上。换个角度讲,这也是机遇,我们必须抓住,就是要建立开放的、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个责任历史地落在我们这届班子和在座的中心所有人员的肩上。否则就是老龄科学事业、对中心、对中心每个人不负责,也就是历史的罪人。按照我们近几年对中心发展思路、定位的不断探索、深化和思考,今年将举办“2019中国老龄科学年会”,主要目的是,通过筹备和组织召开年会,全面回顾和梳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历史,高举中国老龄科学研究的鲜明旗帜,携手共商新时代中国老龄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使命任务和方法路径,为科学、及时、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形成每年一度的“中国老龄科学年会”平台和每年一部的“中国老龄科学发展报告集”学术成果平台。

同时,策划组织成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组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智库,组织编写和评审中国老龄科学年度研究成果集,形成每年出版一部的“中国老龄科学发展报告集”。全书计划由三部分构成,总论部分即为年度老龄科学研究发展报告和老龄社会国情研究报告,当年部分从理论前沿、学科建设和实践创新方面加以总结,下一年部分则是公布重点研究领域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经过2—3年的精心打造,使“中国老龄科学发展报告集”成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领域创新性强、引领作用突出、开放包容的第一研究成果平台。

此外,年会上还要讨论老龄科学学科群建设框架,发布《老龄社会国情研究报告》《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大数据智库平台手册》,把年会办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每年一度的盛会。

这些思考还不够完善,希望通过筹备领导小组的各职能组再进一步细化,形成方案。总之,就是通过年会一系列举措,把老龄科学研究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新生力量集聚起来,深度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协作型、创新型、专业化的老龄科学研究交流平台,使中心进一步发挥作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国家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牢记学术引领使命,把学科群建起来。

关于为什么要着力构建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的问题,我认为,建军同志在去年研讨会上讲的一段话,把这个问题阐述得很清楚。

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看,我们已经迈入老龄社会,“这是当今影响全球的重大世情,也是中国今后发展面临的重大国情”。由此产生的老龄社会的问题,不再是单独的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也不仅是老年人问题,更不是单纯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养老、老年人教育等具体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群,“涉及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国际竞争等诸多领域,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众多学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老年学的基础上,把握好老龄科学的学科定位,探索建构新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重点是“研究老龄社会的一般规律和中国老龄社会的特殊规律,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着力找到系统性解决老龄社会相关问题的中国方案”。

在我看来,在新时代背景下,老龄工作和老龄科学研究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加强理论研究和建构,构建中国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理由和路径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作为全球第一老年人口大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有许多原创性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实践和做法,必须加以认真总结提炼,形成中国特色老龄理论,而建构这一理论必须依靠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是我们这次安排三个专题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是顺应老龄问题宏观学科目标已经突破传统老年学视野,老龄问题内容已经超越传统老年学学科范围的现实,立足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新发展、新变化,使用“老龄学”或“老龄科学”取代“老年学”,作为研究老龄社会相关学科群的总名称。并努力呼吁解决老龄无“学”的问题,使之成为继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之后的独立学科。

三是大力加强如老年社会工作、老龄社会学、老龄人口学、老龄心理学、老龄保健学、老年医学等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等老龄基础理论建设,不断拓展老龄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三,补齐短板,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来。

当前,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关于老龄化社会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孕育着新的突破。对于中心而言,能否赶上这一浪潮,借助大势的力量成就中心的事业,成就我们每一个人,实现新时代老龄科学研究新担当、新作为,主要看我们是否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国内影响力日益提升,支撑引领老龄事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与一流的科学研究单位相比,与科学应对老龄社会的要求相比,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短板依然突出,研究能力仍是最薄弱的环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学科和专业领域建设薄弱,领率人才和团队匮乏,评价激励制度亟待完善,中心团结一致、众志一心开展老龄科学研究的氛围还没有形成。这些是我们当前最大的短板,也是我们必须要下决心解决好的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既要不断加强对老龄科学基础理论的深入探索,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战略领域前瞻部署,广泛开展应对和应用研究。

第四,激发内部动力,把全员积极性调动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做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劳动。要实现科学研究创新,人是第一因素。尊重科学研究人员的主体性,为其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激发大家潜心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科学研究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源头活水,经费保障是重中之重。要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老龄科学研究投入体系,根本改善保障科学研究顺利开展的物质条件。要牢牢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幅度增加老龄工作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将老龄科学研究纳入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范围。争取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级财政支持开展老龄科学培育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利用国际项目资金支持老龄科学研究工作发展,形成长期持续的稳定的经费投入。争取合作研究课题和横向委托研究课题经费,将老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收益用于科学研究,形成老龄科学研究带动成果转化、成果转化反哺老龄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格局。 

总之,面对新时代老龄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中心必须把“争取更大作为”,作为中心存在价值的判断、作为全面履行使命的体现、作为衡量整改效果的第一尺度。通过扎实搞好主题教育,激发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老年学的拓升与老龄科学中国学派的建构
作者:暂无 来源:老龄研究中心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社会  老龄  问题  科学  人类 
描述:老年学的拓升与老龄科学中国学派的建构党俊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54)TheExtensionofGerontologyandtheConstructionoftheChineseSchoolofAgeingSciencesDANGJunwu(ChinaResearchCenteron
全文:

老年学的拓升与老龄科学中国学派的建构

 党俊武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54)

 The Extension of Gerontolo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chool of Ageing Sciences

 DANG Junwu

(China Research Center on Ageing, Beijing 100054, China)

Abstract: How to respond to the ageing society and the new era of universal longevity with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human beings is a major question confronting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global academic circle. The biggest deficiency for the ageing society is the inadequat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or the la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eing sciences. There are various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ageing society and study on the society, the main reasons of which are the lag of ageing theories and inappropriate applications of gerontological theories. Theoretical requirements for responding to the ageing society is to build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system, develop gerontological theories, and construct a system of ageing sciences. When China establishs its system of ageing sciences, it needs to be based on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ghligh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cus is how to form the Chinese school of ageing sciences when establishing a community of ageing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 the ageing society; the era of longevity; gerontology; ageing sciences; human knowledge system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迈入更高阶段老龄社会20周年,也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当此之际,作为一名老龄科学研究从业者,应当立足当前,回顾过去,面向未来,认真从理论上考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该往哪里去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核心主旨。

人类已经迈入老龄社会,也进入了普遍长寿新时代。对此,人类知识体系应当如何应对,这是当代和今后全球学术理论界的重大转折性命题。自从1982年联合国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老年学在中国落地生根。老年学的学术观念、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对于中国认识、应对老龄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老年学的适用范围有限,人们长期以来对老年学的不当运用已经造成社会各界对中国老龄社会及其问题产生严重误判,危害深重。对此,我们需要清醒头脑,重新建树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学科体系。这是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科学研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老龄科学的当代使命和学术担当。为了建设理想老龄社会,需要建树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建设老龄科学的中国学派,为人类建设理想老龄社会拿出中国方案。

 

  (一)当今关于老龄社会的认识和研究存在诸多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我们关于老龄社会的认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重视微观问题,忽视宏观问题。老龄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相应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数研究成果对老龄社会的潜在认识前提仍然是,把宏观上的老龄社会问题等同于微观上的老年人问题,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微观上的老年人的养老、健康、医疗、服务、精神孤独、宜居、社会参与、法律保障以及家庭、婚姻、赡养等问题,对于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相应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区域和国际竞争等宏观问题则少有研究。第二,重视对人的研究,忽视对结构的研究。大多数文献的研究对象仍然囿于老年人,关注更多的是老年人作为个体或者群体的人的问题,很少从作为整体的老龄社会的结构性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其潜台词是,老龄社会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种认识下,把握老龄社会的结构性研究视角被淹没在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当中,最终导致以人为本的学术观念也走偏了。第三,重视对老年期的研究,忽视对全生命周期连续性的研究。许多文献着眼于进入老年期的人的问题,当然这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合理性,比如人已退休,再从前期来研究干预意义有限;但是,研究当下进入老年期的人的问题,除了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为解决当下的准老年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即使是解决当下进入老年期的人的问题,也必须从对个体老年期之前的经历、生活习惯等的研究入手。因为,生命本来是全周期性的,不能从理论上将其割断。第四,重视对失能等弱势老年人的研究,忽视对低龄健康老年人的研究。人们更加关注失能、高龄老年人及其问题,对低龄、健康老年人及其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至于对低龄、健康老年人转变为高龄、失能状态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问题的研究则更少。第五,重视被动养老,忽视对主动精神的培育。各种文献中的“养老”概念可谓泛滥成灾,其潜台词是,老年人需要被动养活,进一步的潜台词为,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种认识不仅不符合事实(许多老年人对“养老”这个概念十分反感),更重要的是忽视老年人作为人的主动性。除此之外,目前的研究成果更重视物质保障,而轻视意义引领和人文关怀。第六,重视民生问题,忽视经济文化等其他问题。老年人的问题本质上既是民生(社会)问题,也是经济、文化、政治问题。只不过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研究设计上可以有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划分,在实践中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合而为一的。但是,许多研究者更加关注老年人问题的社会层面和民生层面,对其他层面关注不够。此外,还有许多文献把整个老龄社会的问题当作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这种情况在理论上也是十分片面和有害的。第七,重视局部问题,忽视全局问题。许多文献更为关注局部问题,大部分文献的关注焦点放在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服务问题上,对于迈入老龄社会以后中国面临的新的全局性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第八,重视当前问题,忽视长远问题。大多数文献关注运用调查方法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带来的长远问题关注较少。例如,老龄社会理想的人口结构应当是怎样的?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组织、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应当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破题。第九,重视部门条块干预,忽视顶层设计。许多文献研究的问题和建议主要针对部门职能,对于整体解决老龄社会的问题鲜有顶层设计层面的探讨。第十,重视具体问题研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大多数文献主要研究老龄社会在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更多地把研究焦点锁定在老年人的各种具体问题上,至于老龄社会的基础理论研究、老龄科学一般理论构建等方面的文献则是凤毛麟角。总之,目前我们对于老龄社会的认识是碎片化的,也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整体来看认识不到位,客观上迫切需要的老龄科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对老龄社会认识不到位的理论源头是对老年学学术观念的狭隘运用和老龄科学基础理论的缺位

  老龄社会是一个新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一场全面深刻持久的革命。目前,我们对老龄社会这场革命的认识还存在诸多问题。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客观上看,人类从年轻社会迈向老龄社会相对较快,日本、中国的这种社会转型速度更是历史罕见。从工业革命的历程来看,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有了“工业革命”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工业革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认清老龄社会,这也是不现实的,何况,老龄社会的诸多问题还尚未完全展开。其次,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历史过程看,通常是先认识“标”后认识“本”。实际上,人口老龄化只不过是人类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的标志,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更加深层次的、现代化推动的社会形态的变迁。但是,这种深层次的社会形态变迁恰恰相对隐秘。这导致人们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作为“标”的人口老龄化上,至于作为“本”的老龄社会则很少被人提及。以至于今天我们讨论问题的主基调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而不是“应对老龄社会”。毕竟,从接受理论和传播学的角度看,提应对“标”比应对“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关注。在应对老龄社会的初期阶段,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本末倒置的提法必须改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第三,认识和把握老龄社会还没有相应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理论是认识事物的先导,目前,我们已经迈入老龄社会,却没有对老龄社会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进行相应构建。人们普遍引用的1982年联合国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关于“发展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的分析框架存在理论缺失,其关注点仍然是人口老龄化而不是作为新的人类社会形态的老龄社会。简言之,这一观念仍然是针对“标”而不是针对“本”。对此,需要在扬弃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当然,建构理论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第四,我们已有的理论分析框架只有老年学这一学科体系。老年学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它的学科研究对象从来就没有把老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宏大安排。而现在,问题已经来了,这就是“标”的问题比“本”的问题更受青睐。因此,作为对新的老龄社会形态的研究,在研究实践中必然呈现出老年学学术观念的运用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看起来十分狭隘,但又没有别的替代性框架。这就是目前我们关于老龄社会的认识和研究都不到位甚至存在诸多误区的原因。

  (三)老年学学科体系需要进一步拓升

  从学科史看,曾经存在一些错误理论,例如“人口决定论”等,但是,学科史的常态是,理论有其适用范围。例如牛顿力学无法解释量子力学的问题,它们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如果用牛顿力学来解释量子力学问题,错误不在理论,而在于运用理论的人。因此,学科史上的许多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理论的问题,但本质上常常是运用理论的人的问题。同样,现在,老龄社会已经到来,运用老年学学科体系无法解释老龄社会的整体结构性问题。如果运用老年学学科体系来解释老龄社会背景下的老年人问题,这是适当的,但也需要关注老龄社会这个大背景。不过,要继续运用老年学来解释老龄社会的整体结构性问题,这里的错误就不是老年学学科体系及其理论体系的问题,而是运用理论的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是:如果继续研究老年人问题,老年学理论也需要提高版本;如果要研究老龄社会的整体结构性问题,就需要发展新的学科和理论。一句话,拓升老年学学科体系,这是作为研究者的人在老龄社会到来以后面临的十分重要的理论任务。

  从实践角度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清理老年学理论的不当甚至错误运用。从本质上来说,当下应对老龄社会的最大误区就是把老龄社会的问题等同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如果继续依此行动,未来中国发展的全局就要付出难以估量的惨痛代价。归根结底,即使把全体人民的老年期生活都安排妥当,也只能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群的冰山之一角。我们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积极看待老龄社会”“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老龄科学研究”的指示精神,从理论上厘清老年学学科体系的适用范围,建构更高版本的中国特色老龄科学学科体系。

 

  (一)新时代需要老龄科学

  老龄社会是新的人类社会形态,也是一场全面深刻久远的革命。以往人类整个知识体系都不过是年轻社会的产物,虽然它们是认识和把握老龄社会的知识基础,但还不是理解、解释老龄社会的理论框架及其知识体系本身。需要在以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塑人类知识体系,建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以应对人类已经迈入的更高阶段的老龄社会,为人类进入普遍长寿时代做好知识和理论准备。从全球范围来看,着眼未来长远趋势,应对老龄社会的人类实践才刚刚开始。迄今为止,在应对老龄社会上,人类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准备还远远不够。即便高度文明的发达国家,也没有任何国家在应对老龄社会上堪称导师。所有国家都是学生,差异仅在于入学儿童和初中生这样的界分。总体来看,在应对准备上,人类的最大准备不足在于观念和理论准备不足。这也是目前关于老龄社会条件下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从理论上建构更高版本的老龄科学,完善适应老龄社会的整个人类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此需要各个国家的理论界共同努力,建树应对老龄社会的新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建树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体系,为人类应对老龄社会的理论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二)老龄科学的基本问题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门科学以老龄社会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这正是老龄科学的任务和使命。从理论上来说,老龄科学就是研究人类从年轻社会演化为老龄社会并向更高阶段演进的运行逻辑、特有秩序、基本规律和可能性的一门综合的、科际整合的新科学,是观察、理解和看待人类社会的新的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行动方式,也是一门成长性学科体系。它关注人类模式的形成、社会结构的演化、社会形态的转化与创新。老龄科学也是新的提问方式、新的观察视角、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话语体系。老龄科学的最高命题就是要回答人类迈入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以后究竟去向哪里的问题。老龄科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主要回答老龄社会的产生发展、运行机制、基本规律及其长远命运等问题;在中观层面,主要回答人类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和整体安排问题;在微观层面,主要探讨全生命周期视野下人类个体越来越长的老年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安排问题。

  (三)老龄科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老龄科学是一个新的学科群,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老龄社会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主要从人类社会形态角度回答老龄社会的基本规律和具体样态问题。第二层次是老龄科学的跨学科分支科学,主要回答老龄社会条件下的交叉性问题,如老龄健康学、老龄经济学与老龄社会学交叉形成的老龄经济社会学或老龄社会经济学等。第三层次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回答人类进入普遍长寿时代的问题,如老龄生物学、老龄医学、老龄营养学等。第四层面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主要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回答老龄社会的具体问题,如老龄经济学、老龄社会学、老龄文化学、老龄教育学等。第五层次是人文学科领域的分支学科,主要回答人类普遍长寿、进入老龄社会特别是超老龄社会的生命哲学问题、价值问题等,如老龄哲学、老龄价值学等。

  老龄科学的方法除现有有效的科学方法以及年龄结构分析法外,主要应当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最前沿的复杂性理论的新方法。这一方法也是未来老龄科学的主要方法。当然,随着老龄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繁盛,未来也将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如何处理老龄科学学科体系和现有人类知识体系的关系问题,这是今后建立老龄科学新学科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需要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得到相应解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知识体系及其潜含的理念是无法直接帮助人类在老龄社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是需要以划时代思维为引领,对现有人类知识体系进行理论清理,从中找到建立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知识体系的路径。值得强调的是,即便是纯自然科学,从整体上来说,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要结合人类普遍进入长寿时代和迈入老龄社会的长期命运问题作出理论回应。

 

  (一)老年学和老龄科学的前景

  当前,人类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的划时代、划历史阶段的重大转折时期,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迈入老龄社会,部分国家已经正在向超老龄社会迈进,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或即将迈入老龄社会,非洲大陆21世纪末也将迈入长寿时代,特别是从人类整体迈入长寿时代的客观长远趋势来看,人类知识体系的大转变、大变局不可避免。现有诸多理论、观念和方法的失语和不当适用及其造成的现实危害已经表明,人类整个知识体系需要重建。客观地说,现有知识体系不仅是年轻社会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现有知识体系是工业时代以物为本观念的产物。老龄社会的到来、人类长寿梦想的普遍实现,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人类自身的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辉煌成就。如何确保人类持续普遍健康长寿,在老龄社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需要强大的理论和科学支撑,也需要扬弃年轻社会特别是工业革命时代“以物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价值性相统一,建设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知识体系。老年学是应对老龄社会之“标”——人口老龄化的学术回应,它的价值值得充分肯定。建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是应对老龄社会之“本”的理论回应,它的方向不容改变和动摇。在老龄科学的引领下,运用老年学的许多理论和方法今后还可以继续取得许多成就。但是,普遍进入长寿时代和迈入老龄社会的长期命运,要求全球知识界共同努力,为人类在老龄社会的道路上健行致远做好知识和理论安排,更重要的是,为人类普遍长寿之路找到长远发展的动力、意义和价值。一句话,年轻社会的显学要在老龄社会继续保持显学的学术地位,就必须锐意创新,做出新的理论回应。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

  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从规模、体量、历史等诸多方面看,中国老龄社会都是人类迈入老龄社会少有的伟大实践。中国应对老龄社会不仅对于自身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应当为人类应对老龄社会提供中国道路。为此,中国建立老龄科学学科体系必须要有中国特色,如此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如56个民族的民族医学资源、孝道文化传统等),有利于解决自身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人类应对老龄社会提供中国方案。

  (三)建设老龄科学的中国学派

  应对老龄社会是全人类未来的永恒课题,各个国家都需要为此付出努力,从而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建设老龄科学学科体系是世界各国知识界的共同任务。目前,关于应对老龄社会已经出现一些新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可以预言,未来如何从理论上应对老龄社会,必将涌现出更多富于创见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成功应对老龄社会的希望所在。但是,学科史表明,理论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学术建设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依靠学术氛围、学术大师、学术团队、学术平台等。一句话,没有科学共同体基础上的学派,老龄科学的理论建设是不可能的。从未来人类普遍迈入长寿时代和老龄社会的客观趋势来看,一大批老龄科学学派必将涌现,这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值得期待的。现在的问题是,老龄科学的中国学派在哪里?如何建设?谁来建设?这是本文提出的一个命题,期望各界共同思考,共同行动。我相信,中国应当有这个气派!

  现有的人类知识体系都不过是过往的辉煌,深刻地打上了工业时代和年轻社会的印记。以往的显学比如新古典经济学目前已经陷入困境,无法解决当前和未来人类在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所有经济问题,复杂经济学已经给新古典经济学敲响了丧钟。实际上,复杂性理论已经给整个人类知识体系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历史性深刻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各个学科及其知识体系乃至整个人类知识体系革命的前夜。目前,老龄社会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关于老龄社会的种种认识误区、认知麻木等,只不过是年轻社会武装起来的人们对已经兵临城下的老龄社会的排异反应而已。但是,人类普遍长寿的脚步不会停止,迈入老龄社会的方向不会改变。正如斯宾格勒所说的:“愿意的,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老年学学科体系的拓升,老龄科学及其学科体系成为长寿时代和老龄社会的显学的命运,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参考文献:

布莱恩·阿瑟.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党俊武.老龄社会的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党俊武.超老龄社会的来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罗斯托W W.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M].黄其祥,纪坚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乔治·马格纳斯.人口老龄化时代[M].余方,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J].史学理论研究,2006(3).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