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高层再放大招!万亿规模养老产业的春天来了?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家政  服务  政策  养老  发展 
描述:为了保障晚年生活,高层放大招了。5月29日,国常会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近几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养老需求大增,国家及地方频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支持老龄事业的发展和养老体系构建。就在上个月,高层刚发布
全文:家政等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会议决定加大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的税费政策优惠。从今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
全社会人人都要积极应对老龄社会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人口  社会  老龄  问题  应对 
描述: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标志着我国迈入老龄社会,也标志着我国迈入长寿时代。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2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长期处于年轻社会,现在迈入
全文: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标志着我国迈入老龄社会,也标志着我国迈入长寿时代。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2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积极看待老龄社会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长期处于年轻社会,现在迈入更高阶段、更高层次的老龄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大多属于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过渡的转型性问题。

迈入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强调,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老龄社会既面临系统性问题,也面临结构性问题

任何人类社会转型都是有阵痛的。告别年轻社会,迈入老龄社会的转型性问题是全球性的。我国的特殊性在于老龄社会超前于现代化建设进程,我们需要科学应对。具体来说,老龄社会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也是结构性的问题。

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老龄社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主要是:经济社会特别是医疗科技和医疗服务快速发展,以及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少子化和老龄人口增多相互作用,应对不当会造成人口年龄结构逼近过度老龄化的风险加大;庞大老年人口群体的经济供养和老龄化内生的对经济动力的削弱,应对不当会加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少子化造成庞大老年人口群体的诸多问题从家庭外化为社会矛盾,应对不当不利于社会长期和谐和政治稳定;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造成供养老年人资源的不平衡,不利于区域间均衡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先行老龄化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金融和贸易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也面临后发老龄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结构年轻和人力成本不高的竞争压力,应对不当不利于我国保持长期国际竞争优势。

首先,人口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我们需要冷静分析当前的人口形势。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0岁~15岁少儿人口。对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生育政策,确保生育率稳步回升,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

其次,老龄社会的经济问题需要高度关切。如何顺应老龄社会,需要从经济发展战略上认真考量筹划。迄今为止,全球普遍认为,老龄社会的到来不利于经济发展。其实不然。老龄社会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组织方式。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随着“50后”“60后”“70后”呼啸而来的人口红利,红利退去,我们应当建立适应未来长期处于老龄社会的新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

第三,老龄社会的民生问题需要长远考量。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的民生问题是系统性的,也是老龄社会带来诸多转型性问题最突出的领域。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加上老龄社会超前于现代化建设,伴随庞大老年人口涌现,导致相关民生问题十分突出。

第四,老龄社会的文化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我们现有的文化基本上是年轻社会的产物。但是,老龄社会带来的长远文化问题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难以应对的。

第五,老龄社会的国际战略问题需要前瞻准备。如何在未来全球深度迈进老龄社会甚至超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谋求发展、如何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需要从全局考量,作出前瞻性的国际战略准备。

顺应老龄社会: 加强顶层设计 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顺应老龄社会是人类进步的必然。我国应对迈入老龄社会的转型性问题,关系重大,攸关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人类的伟大进步事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第一,树立积极的老龄社会观。要转变年轻社会的旧观念,树立老龄社会新思维,解决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防止以解决老年人问题代替解决老龄社会的其他重大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战略问题。

要树立理想老龄社会的新理念。老龄社会是新的社会形态,不能简单用挑战机遇、积极消极二元思维来处理。首先必须要适应人类社会的这种新发展、新变动和新前景,在适应中找到不同于年轻社会的新的发展理想、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防止埋头解决问题,导致应对老龄社会失去发展方向。要面向全社会开展老龄社会的启蒙教育,把应对老龄社会上升为基本国策,有效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第二,在人口发展战略上,要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加快制定实施人口发展中长期战略。把应对老龄社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人口发展中长期战略,落实生育政策,防止21世纪下半叶人口过度老龄化。

第三,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要把应对老龄社会作为重大经济问题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从根本上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对冲老龄社会转型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育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老龄社会条件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满足公民老年期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形成老龄社会条件下稳固的经济驱动力。构建适应老龄要求的金融体系,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努力壮大包括老龄金融在内的资本经济。逐步调整财税结构,建立健全适应老龄社会的公共财政体系,研究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税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快推进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宜居产业发展。

第四,在社会治理战略上,要把应对老龄社会纳入社会治理战略,完善动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部门的协同机制,动员全体社会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逐步构建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法律体系,加快应对老龄社会重点领域的立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培育发展各类老年人社会组织,引导老年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在文化发展战略上,要把应对老龄社会纳入文化发展战略,构建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新文化。老龄社会的文化问题不单单是建设老年文化的问题,而是需要全体国民从全生命周期都要认真思量的重大文化价值问题。如,孝道文化在老龄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方式是什么?今后既然人类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甚至处于超老龄社会,那么,引领我们的生命文化应当是什么?老龄社会的新文化应当是什么?长寿时代的全生命文化应当如何构建?等等。

第六,在社会发展战略上,要把应对老龄社会纳入社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变动,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全民终生健康体系,从源头上降低老龄社会带来的疾病、失能风险。实施藏富于民战略。协调处理好就业与养老的矛盾,健全完善退休制度,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逐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整代际利益格局,确保少儿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社会财富、权利和机会分配上的公平公正。重视和强化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制定实施适合老龄社会要求的养老、医疗和长期照护保障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制度安排体系。逐步调整公共服务结构,加快建立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内容的老龄服务体系。

第七,在农村发展战略上,要把老龄社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通过人口流动政策,调节城乡人口有序流动,防止农村人口过度老龄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向改革开放中期前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倾斜,重点解决“老人村”问题。

第八,在国际战略上,要把应对老龄社会纳入国际发展战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解决自身老龄社会的相关问题。充分考虑未来全球范围内应对老龄社会这一新的国际竞争主战场,提早谋划,制定审慎的国际战略,并把应对老龄社会作为国际合作和交流、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期性重要议程。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坚决抵制“以邻为壑”,合理利用国际资源,不断探索应对老龄社会的模式和经验。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行动计划。


人口老龄化还在加速 2.5亿老人的晚年谁来照看?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年轻人  人才  养老  行业  专业 
描述:人口老龄化还在加速。眼下,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5亿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却亟须提速。“人才荒”已成为养老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而这或许会关乎着你我将如何度过晚年,甚至人生最后的时光。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
全文:生最后的时光。   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若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
养老服务四大问题如何解决?这场活动告诉你答案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成都市  服务  联动  养老  城市 
描述:‍5月29日,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经验交流暨专题调研活动召开。本次活动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由四川省发改委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相关部门人员,金融机构,企业代表等400多人参加了活动。推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数据显示,2018
全文:

 

   5月29日,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经验交流暨专题调研活动召开。本次活动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由四川省发改委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相关部门人员,金融机构,企业代表等400多人参加了活动。

   推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也将近1.6亿,占11.4%。面对这一趋势,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这就需要创新发展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

   什么是普惠养老服务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进行了阐释:这是在基本养老服务以外,面向广大老年人的、靠市场供给、由政策引导的一种服务。推动城企联动,则是要解决城市养老服务需求买不到、买不起、买不好、买不安的问题。

   “这项政策具有政府支持、社会运营、价格合理、契约精神四个特点。”该负责人谈道,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阶段目标是到2022年,形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参加城市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医养深度融合,力争实现“三提升、两下降、一满意”,其中,“三提升”是普惠性养老床位数量明显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两下降”是通过土地、金融等多种政策组合支持,推动企业建设运营成本下降,服务价格下降;“一满意”是让更多老年人受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王谈凌为金融机构及各省市企业代表等参会人员解读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清单。

   政策包括设置专门的养老用地类别,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依法简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办申报程序,支持合作企业在合作区域内开展连锁化、专业化服务。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等16个必选项。

   另外,还设置将养老机构提供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纳入补贴范围。参照本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对在养老机构从事一线护理服务的人员给予岗位补贴和培训教育经费支持。鼓励企业建立城市康养产业发展基金或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建设养老设施、购置设备和收购改造社会闲置资源等27个自选项。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和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呢?

   该负责人解释,凡是对养老服务具有明确的需求,对发展养老服务市场有积极性,以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为最终目标的城市均可以参与。对企业来讲,服务型企业、投资型企业都可自愿参与。

   成都市已启动第二批项目推荐申报

   本次活动为何会走进蓉城呢?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是全国同类城市中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养老服务业发展有思路、有特点、有成效,同时成都也是首批试点签约城市,在专项行动方面有先行经验可以供其他兄弟城市参考。

   据了解,今年,全国已有64个城市加入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成都便是其中之一。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当前成都市的普惠养老发展情况,以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为契机,成都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推动了一批项目落地。

   “成都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315万,老龄化率21.34%;65岁以上老年人口210.18万,占总人口的14.24%。”该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目前,成都市建有养老机构520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307家,社区养老院200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1家,养老床位达12.3万张(含筹建);建有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21个,覆盖94%的城市社区和50%的农村社区。

   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是加强城市养老院建设,持续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具体体现,也是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创新举措。今年2月,成都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成都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聚焦大城市养老难题,紧紧围绕普惠养老着力健全养老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该负责人说,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启动实施后,成都市制定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支持政策清单》等系列政策,着力推动项目落地。

   据了解,目前,首批签约的“万瑞健康养老中心”和“天佑怡苑居”两个项目已顺利启动实施,在建床位1240张, 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项目建成后,企业将按约定以略高于市级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4月,启动第二批储备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成都市推荐了万瑞健康养老中心(二期)等17个在建和2020年拟建项目,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二期项目等13个后续筹备养老项目,17个在建和2020年拟建项目预计投资7.8亿元,建设养老床位4694张,13个后续筹备项目预计投资6亿元,建设养老床位2835张。

   下一步,成都市将积极探索、学习借鉴普惠养老先进做法,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建立长效推进机制,激发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活力,实现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三提升两下降一满意”的发展目标,力争让全市300万老年人享有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卫健委老龄健康司负责人:全国完全失能老人1200万 正研究照护费用支付机制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国家  健康  服务  老年人  老年 
描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我们国家老龄化快速发展,60岁以上老年人2.5亿,占总人口的18%,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是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人员严重不足,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和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差距非常大,这是最大的难点问题。”6月10
全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

“我们国家老龄化快速发展,60岁以上老年人2.5亿,占总人口的18%,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是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人员严重不足,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和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差距非常大,这是最大的难点问题。”

6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挑战时做出如上表述。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组建老龄健康司,这也是王海东第一次以该司司长的身份的出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新组建的国家卫健委职能包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机构改革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健委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也改由国家卫健委代管。

国家卫健委官网显示,老龄健康司主要职责主要职责为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老龄化的政策措施。组织拟订医养结合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王海东透露,在我国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当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到1200万,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他还指出,对于高龄或者失能的老年人,目前上门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是基层缺乏人员,另一方面也缺乏一些标准和规范,上门服务有上门服务的规范,另外也有上门服务的风险问题,这些问题我们都在研究解决。”此外,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照护费用支付的稳定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这方面服务严重缺失,我们也正在研究。”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2017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目前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已经开展,试点扩大到上海全市和其他省份的71个市区。今年,国家还将开展失能老年人的评估和健康服务试点。

当天,王海东将他主管的老龄工作称作“老龄事业”,“包括老年健康、老年养老、老年保障三大体系,以及老年教育、老年社会参与、老年权益保障方方面面。”他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出台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包括加强老年人医疗服务机构、失能老人照护和规范上门服务等,切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


卫健委老龄健康司负责人:全国完全失能老人1200万 正研究照护费用支付机制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国家  健康  服务  老年人  老年 
描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我们国家老龄化快速发展,60岁以上老年人2.5亿,占总人口的18%,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是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人员严重不足,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和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差距非常大,这是最大的难点问题。”6月10
全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

“我们国家老龄化快速发展,60岁以上老年人2.5亿,占总人口的18%,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是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人员严重不足,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和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差距非常大,这是最大的难点问题。”

6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挑战时做出如上表述。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组建老龄健康司,这也是王海东第一次以该司司长的身份的出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新组建的国家卫健委职能包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机构改革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健委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也改由国家卫健委代管。

国家卫健委官网显示,老龄健康司主要职责主要职责为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老龄化的政策措施。组织拟订医养结合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王海东透露,在我国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当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到1200万,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他还指出,对于高龄或者失能的老年人,目前上门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是基层缺乏人员,另一方面也缺乏一些标准和规范,上门服务有上门服务的规范,另外也有上门服务的风险问题,这些问题我们都在研究解决。”此外,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照护费用支付的稳定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这方面服务严重缺失,我们也正在研究。”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2017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目前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已经开展,试点扩大到上海全市和其他省份的71个市区。今年,国家还将开展失能老年人的评估和健康服务试点。

当天,王海东将他主管的老龄工作称作“老龄事业”,“包括老年健康、老年养老、老年保障三大体系,以及老年教育、老年社会参与、老年权益保障方方面面。”他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出台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包括加强老年人医疗服务机构、失能老人照护和规范上门服务等,切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


2.5亿老人的晚年谁来照看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亟须提速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年轻人  人才  养老  行业  专业 
描述:‍人口老龄化还在加速。眼下,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5亿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却亟须提速。“人才荒”已成为养老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而这或许会关乎着你我将如何度过晚年,甚至人生最后的时光。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
全文:。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若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
大学生从事养老服务行业意愿有新变化:前景好,但为何留不住人?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学生  服务  大学生  养老  专业 
描述:‍5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京发布了《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报告通过对3000多名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期待很高,超过七成的相关专业大学生表态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与前几年的状况相比,大学生在就业意愿上有
全文:

 

5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京发布了《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报告通过对3000多名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期待很高,超过七成的相关专业大学生表态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与前几年的状况相比,大学生在就业意愿上有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养老服务专业招生难和毕业生流失率高的困境却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 新变化下的“乐观”

《报告》显示,通过对13个省份34所高校的养老服务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有“三多”,即女生多、农村学生多、低收入家庭多。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高专等职业化教育是我国养老服务高等教育的绝对主体。这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护理等是目前养老服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相关专业。这些专业以女生居多,占比超75%。课题组还发现,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中,来自农村家庭、年收入在8万元以下家庭的学生占了较大部分。

“三多”是人们对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的“固有印象”,谈不上什么新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几年前相比,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意愿上更加积极,超七成大学生表示愿意从事养老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绯绯指出,行业前景是大学生考虑从事养老工作的首要原因。“家庭支持的比例也有令人欣喜的变化,至少有过半家庭持中立或支持的态度。”

让人颇为意外的是,虽然养老专业女生多,但从业意愿更强的却是男生,父母支持程度也高。相比之下,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不但就业意愿更高,在创业意愿上也要高于之前的大学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老龄化的形势以及养老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报告显示,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前景期待很高,近六成大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认为“一般”的也有30%。

■ “瓶颈”依然存在

成绯绯介绍,参与调查的大多是低年级学生。报告显示,越临近毕业,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工作的意愿越小,随着升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则持续降低。这是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隋玉杰表示,学校师资和学生的专业认同是影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许多学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往往是“被动选择”,缺乏内驱力。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老年社会工作有“畏惧心理”,不愿意和老人直接接触,更愿意的是做一些协调、项目管理的工作。“这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隋玉杰指出,通过对全国开设老年社会工作相关课程的院校进行调研发现,近半数的教师都在40岁以下,不但没有直接经验,也缺乏间接经验。“现在老年行业里面,一提到老年人就是‘养’,我非常不赞成。”他说,这种认识太过狭窄,造成了社会对老人的负面印象,从而让学生打了退堂鼓。

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00万,如果按照国际标准的护理人员配比,则至少需要1300万生活照护类服务人员和20万专业护理类从业人员。

“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年轻人将养老作为自己的首要职业选择,这是非常少见的。”慈爱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新动力项目组负责人刁文介绍,即使到今天,主动选择养老服务行业的学生依然很少。

■ 根源是“尊重”问题

除了人才缺口巨大,养老服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学生流失率高的问题。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王建民指出,养老领域里面最短的短板是人才,既缺乏一线照护人员,更缺乏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他表示,老年服务专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招生困难,由于在校生规模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你愿意让你的孩子从事家政服务、护工、老年照护方面的工作吗?这就是问题根源所在。”王建民指出,在一般的社会认识中,养老服务业工作强度大,累心累力,“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从而造成了招生难。“有的家长就问我们,你这个专业学生将来出来干什么?如果在一线伺候老人就不干,但是在养老机构做管理就愿意干。”这种心态,造成了大量毕业生的流失。北京一家养老服务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每年都有大量的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实习,但是最终留下来的只有5%左右。

王建民表示,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升薪酬;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制定学费减免、岗位补贴等激励政策。但是,最根本的是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这个职业要变得受人尊重,受人认可和理解,需要加大社会的宣传,这需要时间。”

■ “校外”环境至关重要

成绯绯主任介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定位是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并通过在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等养老服务专业点进行养老护理职业人才的培养。尽管存在招生难和毕业后流失率高等困境,但中高职院校仍是养老护理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然而,这种以高职院校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仍比较单一。成绯绯介绍,随着健康老年人的养老理念与养老方式日益转变,对高素质、高技能养老人员的需求会日益增加。

但是,如果实习机会缺乏,仍会成为学生从事养老服务业的阻碍。如果没有实习,学生没有检验自己学习水平的环境,对用人企业、行业需求不了解,很容易会流失。

隋玉杰则认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有“专业认同”,在进入到行业里需要有“职业认同”。通过建立这两种认同,对自己的专业身份产生和感知,从而更好地在养老服务行业中发展。他建议,养老服务行业迫切需要系统地培训师资队伍,以“师徒制”的方式培训年轻教师,或者让年轻教师到养老机构做院长助理,会有助于学生建立身份认同。

“大一的时候很多人还希望进入行业,到了大四就降得很厉害,主要是因为看不到榜样。”隋玉杰认为,学生迫切需要通过行业的榜样来知道自己未来成长的方向。另外,在学生培养方面,要特别强化生命教育,打破年龄的刻板印象。他认为,在教学上还要增加实地探访和现场教学,破除学生对养老机构的迷思。这一方面,需要行业营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就行业发展而言,还有许多“校外”工作要做。包括养老服务人才就业环境、社会地位、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养老服务企业本身的管理质量和水平,行业的品牌影响力等。这些“校外”影响反而是年轻人是否进入或留在养老服务行业的决定性因素。


允许境外投资、便利长三角异地养老,这个文件将改变500万上海老人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方案  上海市  服务  养老  老年 
描述:日前,上海市政府正式印发《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在提升养老服务市场活力上,《方案》将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外资等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拓宽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合作。5月31日下午,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表示,目前上海养
全文:

 

日前,上海市政府正式印发《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在提升养老服务市场活力上,《方案》将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外资等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拓宽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合作。

5月31日下午,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表示,目前上海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正朝着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目标迈进。而《方案》是上海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养老服务发展的指引,提出了6个提升计划和26项主要任务,全面推动养老服务深化发展。

截至2018年底,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2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4.4%;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81.67万,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6.2%。

2018年底,上海市建成712家养老机构、14.4万张床位;已建成180家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今年底将实现全市215个街镇全覆盖。

上海发展各类功能性设施,建成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155家,实现了城镇化地区街镇全覆盖;建成提供白天照料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641家,服务2.5万人;建成社区老年人助餐场所815个,日均供餐8万多客。

在提升家庭自主照料能力方面,上海推出各类非正式照料服务项目,包括“适老性改造”,每年帮助1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改善居室环境;“老伙伴计划”,每年由4万名低龄老年人为20万名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爱服务;“老吾老计划”,为家庭护老者提供技能培训;开播“银龄宝典”电视节目,传播居家护理知识;建设农村宅基“睦邻点”,由邻近居住的农村老年人结伴互助养老。

朱勤皓指出,《方案》的亮点之一是养老设施主要指标数量“倍增”。到2022年,上海市养老服务领域重要的指标数量有新突破,比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数量要实现“翻番”,不少于40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总量实现“翻番”,达到1600家;到2022年,养老机构床位数在确保不低于全市户籍老年人口3%,即17.5万张的基础上,护理型床位数要达到总床位的60%。

《方案》提出了养老服务功能提升计划,将加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

据上海市民政局介绍,今年上海市出台了“在养老服务中加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工作”的文件,构建分层分类的老年认知障碍干预和照护体系,并启动首批20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营造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社会环境。上海市连续两年将改建1000张认知症老人照护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到2022年,标准化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数达到8000张。

《方案》提出养老服务行业质量提升计划,主要包括4项任务,即建立养老服务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健全养老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机制,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强化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本计划侧重完善以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

朱勤皓表示,去年上海市出台了养老机构失信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接下来的重点是要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也就是说要建立“红名单”和“黑名单”制度,要将信用信息作为各项支持政策的重要衡量因素,特别是对“黑名单”中的失信主体,要加大惩戒,用信用约束行为。

《方案》也提出了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提升计划,主要包括5项任务,即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拓宽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合作。本计划侧重健全市场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未来几年,上海公办养老机构定位更清晰。

《方案》要求,在守住底线(即保基本)的基础上,向外部释放空间,大力推进公建民营,明确了“今后新增的政府投资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均采取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模式”;同时,着力推动形成价格传导机制,要“以养老机构实际成本为基础,统筹考虑政府投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供求关系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和调整养老服务收费”。

《方案》对公平的养老服务市场环境要求更为明确,要求“集中清理废除在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养老设施招投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涉及排斥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竞争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强调保障企业登记的自主权,“对已经在其他地方取得营业执照的企业,不得要求其在本地开展经营活动时必须设立子公司”。

在境外投资方面,允许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等,在多个方面享受境内资本同等待遇;同时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包括鼓励物业公司、物流企业、商贸企业等面向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养老服务领域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方案》指出,重点是要做好四地在服务标准、规范方面的互通互认,建立养老服务优质诚信品牌互认和推介机制,建立养老机构行政处罚和失信行为的定期通报机制,并且支持开展养老服务领域民间合作,为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便利。


发挥市场优势 补齐养老服务短板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社区  服务  服务业  养老  网民 
描述:‍5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并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从今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
全文: ‍5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并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从今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