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政府宣称,预计到2029年,65岁以上长者将占全港人口的25%。此一消息引起香港社会的广泛讨论,焦点除集中在社会经济与社会服务要逐渐转型去适应新形势外,更从个体层面关注到长者们是否可重新投入到社会中发光发热。
应该说,在内地,这一数据已然不新鲜。内地现有60岁以上人口1.67亿,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老龄化速度甚至快于香港。香港的长者就业计划,对内地极有借鉴意义。事实上,内地在不久前就曾因女性退休年龄是否放宽而引起广泛争论。主流意见同意尊重女性的劳动权利,适度放宽女性退休年龄,使知识型、技能型女性人才免于浪费。
香港政府推行长者就业计划,似乎从内地某些领域的退休返聘制度获得了灵感。被香港酒店业界尊称为“服务业活化石”的九龙香格里拉大酒店前堂大使华运鸿,在宣布退休之时被酒店重新返聘,堪称一个经典。但内地的返聘,一直只限于专业领域内的高端人才与领军人物,其制度意义在于专业台阶之上的传、帮、带,并未从长者就业与老年人广泛参与社会、发挥余热这一角度进行推广。
香港银发一族重新就业的选择面也比内地的退休返聘制度更为宽泛,银发一族因为其丰富的经验与人情的练达,在工作的投入度、专注度比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就业竞争上,银发一族并未享受照顾,人家不会因为你是长者而降低招聘标准,相反,你应该比年轻人做得更好。此项计划堪称消除偏见的劳动保障计划,为港府解决部分市民养老难的举措,也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有益尝试。
就内地的情况而言,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的两头,一头是青年人就业,一头是老年人重新就业。就业是一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关系到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进而关系到一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在就业的两头,青年人的就业比老年人重新就业更为重要,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日,内地就业的这两头并不能如香港那样完全同等地放开,只有在保证青年人就业的前提下,不断地完善加强退休保障力度,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将老年人的重新就业纳入到整个老年产业中予以规划与促进。
老年人劳动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获取保障于自身的健康和社会的需要,这才是老有所养、老有所用的最好状态。
7月7日,中心主任张恺悌主持召开了“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宜居环境体系调研课题”开题会。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全国老龄办事业发展部主任吴秋风、副主任唐振兴等领导出席。会议就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宜居环境体系调研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确定了调查范围,明确了调查重点,对如何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工作进行了分工。阎青春副主任对该课题的基本框架和提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要求大家努力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宜居环境体系调研报告》。全国老龄办事业发展部副处长李明镇,科研中心综合处处长李静芳、编辑部主任牟新渝、信息所王晓庆等参加了座谈。
2011年6月3日上午,“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红歌大家唱”活动如期举办。此次活动是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组织的系列庆祝活动之一。红歌会由中心工会主办,中心共青团、妇女小组共同承办,中心领导率先垂范,中心全体同志共同参与,各处室和个人积极报名,认真组织排练。活动历时3小时,分为革命篇、解放篇和新中国篇三个篇章,同志们在红歌沐浴中,深切感受了党伟大而艰辛的历程,进一步树立了爱国爱党的崇高思想。领导支持和全体同志们热情参与,使红歌会取得圆满成功。
通过此次红歌会,中心的党建工作得到了加强,党员意识进一步提高,为推动老龄科研工作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
【供 稿】李睆
【责任编辑】张昕 王晓庆
中广网乌鲁木齐7月23日消息(记者张雷 乌鲁木齐台记者王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一行昨天下午来到乌鲁木齐,就乌鲁木齐市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情况听取汇报,为进一步完善和修改现行法律征集意见。
截止到2010年底,乌鲁木齐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34.48万人,其中乌鲁木齐市户籍老年人口33.5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47%。
多年来,乌鲁木齐市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全面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全市现有老年人维权组织机构724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维权工作体系,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周铁农指出,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经颁布实施了15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问题凸显,现行法律需要不断完善。通过这次执法检查起到督促、推动老年工作发展的作用,同时把执法检查和法律的完善相结合。
【作 者】张雷 王欢
【责任编辑】王晓庆 张昕
老年人对精神关怀的需求日益迫切。记者从西城区民政局老龄办了解到,该区通过开通专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队伍,在15个街道推广个性化精神慰藉服务站点等措施,使全区29万老年人享受到全方位的精神关怀服务。
在西城,两条热线广为人知,它们是区老龄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通的两条心理咨询热线――“健康夕阳心理热线”和“银龄心理热线”。配套热线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老年人只需支付正常市话费,就能享受到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的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也可通过电话预约,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免费面询。
为及时了解掌握老人情绪及心理变化,心理咨询热线还为全区830名孤寡老人建立档案,有针对性地主动提供心理服务,并通过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对老年人的极端情绪进行疏导。
眼下,两条心理热线已为老人开展电话咨询3000余次,接受老人面询200余人次,并成功干预了10起老年人家庭矛盾、抑郁自杀等危机事件。
西城区老龄办为每个社区配备了2到3名心理援助志愿者,并先后分三批对这500余名志愿者开展专业培训,合格者持证上岗。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以及陪老人聊天交流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老人心理情况,帮助疏导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西城各个街道的为老精神关怀服务项目也各具特色:展览路街道开设了老年陪伴热线、广内街道开展了“电话Q吧”精神慰藉服务、什刹海街道成立了“快乐心灵工作室”……这些特色服务通过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个体心理咨询等不同形式,帮助老年人走出家门、敞开心扉,做快乐、健康、幸福的老人。
弥留之际的老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留恋亲情,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在西城,就有这样一支卫生专业注册志愿者队伍,专为这类人群送去关怀。这支由150位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积极开展“生命关怀”试点工作,进入老人家中送去“临终关怀服务”,为老人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记者 巩峥 通讯员 王春琳)
【责任编辑】王晓庆 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