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经济报》5月7日报道:伊朗负责人力资源副总统里扎姆斯力密说:伊朗将从事艰苦和危险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从30年工龄减少为25年工龄。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将加快建立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保”三项制度,做到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
2010年中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为1.74亿。203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巨大。
尹蔚民表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建立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保”三项制度,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实行全覆盖。
“虽然我们制度全覆盖了,但是人群还没有全覆盖,”尹蔚民说,覆盖人群上要由少到多,要着力解决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一些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逐步提高养老和医保等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曾公开表示,今年中国将继续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各项待遇水平。做好今年5800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将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与“新农保”同地同步开展试点。
胡晓义表示,今年将落实医改政策,把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00元人民币,相应适当提高个人缴费额;进一步提高居民和职工医保待遇水平,最高支付限额普遍提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的6倍。
“新农保”,是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
作者:阮煜琳 张冬冬
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我国公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细心分析人口结构及为未来投资部署把脉,预计受惠的行业不少,如保险、医疗、高精密机械产业等,有关股份值得逢低吸。公布的资料揭示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些大的趋势:一、过去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明显放缓。二、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降低,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这说明我国人口在快速老龄化。早已经步入老年社会。三、城镇化进程比预期的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50%。
从以上人口结构普查预计趋向而言,有两点关键.一是预见劳动人口高峰即将过去.劳动人口将出现"入不敷出",2013/2014或见高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从经济供给的角度看,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意味着城市化在未来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二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力供给,平均生产效率增加.加上经济结构转型下,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将驱动机械化取代人.由此可以预计,高精密机械制造业将受惠大趋势.
其二,老年化加速。由于峰值最高的第一、二次婴儿潮的人逐渐步入老年,未来20年老年化进入"加速陡峭坡",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接近30%.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老年化催生”银发”产业,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患病率和就诊率都会大幅上升,推升医疗及保健的需求,医疗保健业及保险业将受惠大趋势。
老人病痛,其中常见的发生在心脑血管,故特别看好四环药业的钱景,发改委于今年3月28日起下调心血管药最高零售价,则只对集团两种药构成影响,惟产品属中价,预计对公司毛利影响不大.截至2011年12月及2012年12月底止,该股每股盈利分别为人民币0.165元及0.218元,现价预测PE约24倍及18倍.周一收报4.71元,已逼近招股价4.6元,但考虑到今时市况不同往年,大户难给予高溢价予医药股,故建议候股价确认寻底近4.3/4.4元水平才考虑,止蚀4元,目标上望5元。
4月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作为新世纪摸清中国人口家底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六普”启动之初,便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切。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国情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多国的敏感神经,中国的人口问题俨然也成了一个“国际问题”。
美国有媒体认为,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劳动力总量的缩减可能会让未来的中国走向“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反方向,并给薪酬支付带来压力,进一步导致通胀率上涨。
印度一些媒体则从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中,“敏锐”地找到了“赶超中国”的突破口,认为印度拥有更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所以印度未来的发展更有动力。
不过,当代世界国家实力的竞争,早已不是人口数量的比拼,而是以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为核心。
最新普查结果揭示出中国人口国力的几大变化,如人口总量与人口素质的变化,人口流动增速迅猛、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也都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存在的几大变数。因此,需要把人口发展战略作为最基础的国家战略,科学谋划相关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
华夏经纬网5月20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内政部”推动“以房养老”项目,社会司副司长陈素春表示,将自明年起,对有房产、无继承问题的65岁以上独居老人,以个案试办,预估100个名额。
据报道,“内政部”及“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研拟“以房养老”逆向抵押贷款制度项目,陈素春表示,项目在今年3月获公益彩券回馈金新台币3300万元支持,预估明年起试办。
陈素春指出,“以房养老”项目目的让房子可以活用,台湾地区房产自有率高,部分年长者空有房产却无现金,却因不动产价值超过300万元限制,无法取得低收入户资格,因此设计逆向抵押制度。
陈素春表示,逆向抵押制度由台当局出资,让申请的年长者可留居所抵押的房子,并设定抵押年限,由当局折现给申请者。
“以房养老”方案已初步拟定原则,陈素春说,明年起将针对有房产、无继承问题的65岁以上独居老人,以个案试办,由地方政府执行,预估100个名额,由于台湾地区对房产观念较传统,目前了解以都会区的接受程度较高。
中工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宋晓俐) 新的《社会保险法》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倍受追捧。全总保障工作部副部长李志培在中工网就养老保险的问题进行了权威的解读:“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挫伤职工特别是广大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李志培部长告诉中工网记者,在《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前,由于养老关系包括医疗关系不能够顺利的转移和接续,使一些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还出现了大量农民工在离开就业地时退保的现象。据统计,2009年深圳市一共有580多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2009年退保的人次就有100多万。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保制度的有效实施。《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保制度覆盖全民,我们制度设计是这样,实际上是不是能够真正覆盖全体人民,特别是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他们能不能被这个制度所覆盖?这里面就关系到是否能解决社保关系顺畅转移接续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多农民工还是不愿意参保的,这就会使他们的社会保险权益受到损害。
据记者了解,2009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的暂行办法》,这次《社会保险法》把它上升到法律层面做了规定,明确规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并明确规定要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这一规定不仅保证了覆盖全民的社保制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而且更加人性化。
此外,李部长还向网友们首次解读了关于养老保险“积累制”的问题。他表示,目前世界上有的国家的养老保险是“现收先付制”,多数实行的是“积累制”。我们国家规定:只有交满15年的养老保险费用,到法定退休年龄才能享受养老金待遇。但是,问题在于在《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前,对于缴费不满15年就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人怎么办?原来的规定是这部分人只能够享受养老金个人帐户结余的部分,而统筹养老金部分是不能享受的,而且个人帐户结余的部分是一次性领取。这样,实际上使职工特别是老职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对此,工会始终是坚持提出并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在制度设计上应该留有一个接口,对于那些到了法定退休年龄而缴费不满15年的人,应该允许他们缴满15年享受待遇。”李部长告诉记者,工会的坚持终于有了一个可喜的结果,这次《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对于未到法定退休年龄而缴费不满15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15年;延长缴费5年后仍不足15年的,可一次性补缴至满15年。这是一个突破,这样的规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老职工的养老保险的权益。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国家发改委、司法部、文化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专家做客中国网络电视台,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分别从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规划司副巡视员周南表示,通常,如果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们就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目前65岁以上人口约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可以说,我们是“未富先老”。这无论是对社会养老能力、养老保障体系,还是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将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方面,积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针对养老服务的薄弱环节,编制实施《“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同时,还要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探索弹性退休制度。
周南表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解决养老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将从加强准入与退出管理、完善建设和服务标准、加强服务监管等方面规范和发展养老市场。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养老差距,是更大范围的“双轨制”。只有真正立足“城乡平等”,完善制度保障,向农村老人释放更多的人文情怀,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从狭义上讲,养老双轨制是指城镇企业职工和公务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差别;而广义上讲,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养老差距,则是更大范围的“双轨制”。
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国家干部,无论有怎样的制度差别,年老后,城镇居民总是有一定的制度保障;而在大多数地方,农村缺乏完善的养老制度,农村老人养老,主要靠家庭。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家庭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正加快步入老龄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转移,农村“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农村老人既无经济积累,又少知识储备,在“421”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下,年轻人生活压力已经沉重,老人又何以安度晚年?
不仅如此,家庭养老还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若子女无心或无力赡养父母,很可能加剧老年人的凄凉晚景。
近年,农村养老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自2009年8月起,我国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在部分地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按照“新农保”时间表,在2010年覆盖全国23%的县(市、区)基础上,到2020年将实现“新农保”全覆盖。但是,按目前标准,参加“新农保”的老人60岁以后每月领到的补贴也不过55元,不但保障水平偏低,农村老人独居、缺少照料、生活寂寞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我国有近70%的老人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情况复杂,难度巨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多方入手。政府、社会、社区、家庭都应真正重视起来,切实树立“城乡平等”观念,完善制度保障,向农村老人释放更多的人文情怀。
其一,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把符合条件的老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其二,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为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实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其三,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避免“老无所依”。此外,子女也要多尽赡养义务。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以实现农村养老的全覆盖、多层次、多元化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人性化、可持续的农村养老体系,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意义非同寻常。(北岸)